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,也是实施“十四五”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。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是: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,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省委、省政府工作安排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,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,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,更大力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全面深化改革开放,大力提振市场信心,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,突出做好稳增长、稳就业、稳物价工作,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,扎实开展高质量项目推进年、营商环境突破年、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,大力发展县域经济、民营经济、开放型经济、数字经济,稳字当头、进上发力,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,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,为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、建成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开好局起好步。
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:生产总值增长6%左右,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%左右,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%左右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.5%左右,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%和8%左右,地方财政收入增长4.5%,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.5%以内。
重点抓好8方面工作:
一、聚力抓优营商环境,激发市场动力活力。
一是全力推进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。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三年行动计划,深入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,推进涉企经营许可“证照分离”改革全覆盖,企业开办用时压缩至1个工作日。继续实施重点企业“服务绿卡”制,全面推行“一窗综合受理”模式,力争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达到98%,“最多跑一次事项”占比达到92%以上。坚持“两个毫不动摇”,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,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。
二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。聚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,加快建设秦创原县级创新机构,完善秦创原渭南网络平台,打造一批“三器”示范样板,力争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强度超过0.8%。加快建设秦创原渭南农业创新谷,推进大荔科创中心设施提升,建设白水苹果等15个产业链创新平台,构建“一核+两翼+N产业链”格局。加大渭南(西安)创新创业孵化器建设,建立完善全链条式孵化体系,新引进孵化企业10家以上。实施科技创新“六大行动”,突出抓好科技型企业培育、创新平台提质、科技成果转化、科技人才引进、服务能力提升,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家、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400家、瞪羚(潜在)企业超过20家、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20亿元。实施兴渭英才计划,建立人才引进“绿色”通道,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、创业创新领军型人才等引进,健全人才激励机制,激发人才创新活力,加快人才强市建设。
三是加大重点领域改革。系统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,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,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。扎实开展“亩均论英雄”综合改革,省级以上开发区新批工业用地“标准地”供应不低于40%。深化开发区体制改革,突出高新区、经开区主战场,健全完善体制机制,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。巩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,实施“治企有方、兴企有为”三年强优计划,市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突破800亿元。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,盘活农村资源资产,规范土地经营流转,激发农村发展活力。
四是持续培育开放型经济。深度融入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大格局,拓展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、国际友好城市多领域深层次合作,积极开展中亚职业农民培训计划,推进与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共建汉字学习基地,支持举办“仓颉杯”全球汉字文化知识大赛,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深度广度。大力发展对外贸易,用足用好“渭西欧”班列,加快探索跨境电商、海外仓等新业态新模式,鼓励中联重科、金钼股份、海泰新材料等企业争取总部订单,实现外贸业务回归,推动外贸提质增效,力争全年进出口总值增长10%。
二、聚力抓紧项目建设,推进投资提质增效。
一是全力推进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。坚持以项目建设牵引经济高质量发展,坚持重大项目市级领导包联包抓和专班推进机制,强化项目建设督导服务、成效评价,确保500个市级重点项目年度投资完成1200亿元以上,富阎精密制造产业园、诺正农药等160个项目建成投用。统筹全市资源,全力做好项目土地、资金等要素保障,继续实施“容缺+承诺制+并联审批+全程帮办代办”制,确保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市域内手续3月底前全部办结、开工率达到50%以上。
二是稳住重点领域投资。推进新能源储能材料生产基地、农药原药等170个重大产业项目建设,确保产业项目年度投资完成585亿元。加快完成北洛河水库(引干入支)工程前期工作,持续推进引汉济渭、东涧峪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,力争水利项目年度投资完成20亿元。启动实施富永高速前期工作,开工京昆高速合阳至蒲城段改扩建、108国道蒲城过境公路等项目,加快京昆高速蒲城至涝峪段改扩建、韩黄高速等项目建设,建成311省道富平至张桥等公路项目,力争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完成56亿元。制定《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》,加大重点建筑企业扶持力度,招引支持大型建筑企业落户我市,促进建筑业做大做强。适时研究出台稳定房地产发展若干意见,全力遏制房地产开发投资下滑态势。
三是加大项目策划资金争取。组建市县两级项目谋划储备工作专班,聘请专业团队,突出产业发展引领,认真研究中省重大战略规划、投资政策导向,聚焦重大产业、基础设施、社会民生等关键领域,补短强弱,高质量谋划储备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50个。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、政府专项债券和政策性金融工具,加大谋划储备、项目前期、跑部进省力度,确保项目争资数量、额度稳居全省第一方阵。推进市县投融资平台转型升级,鼓励吸引民营企业、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、补短板项目和盘活国有存量资产,带动激活民间投资。
四是全力以赴抓招商。坚持招商引资“一号工程”,聚焦“353”产业集群和15条产业链,优化招商引资目录,强化领导干部带头招商、平台招商、以商引商、专业团队招商,每月研究招商、每季度外出招商,各县市区年内至少招引落户1个10-30亿元产业项目。坚持专班服务、专人对接、专项跟踪,紧盯央企名企,科学运用投行思维,探索“市场+资源+基金+服务”等招商新模式,加大项目跟踪对接、要素保障,力争联东U谷、广州南粤基金产业园等项目落户渭南,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680亿元。
三、聚力抓好工业倍增,全力稳定工业经济。
一是深入推进工业倍增计划。稳定重点行业企业生产,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运行监测,强化企业包联帮扶,“一企一策”及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难题,兑现各类奖励政策,鼓励企业开足马力、多产多销。发挥能源化工、冶金建材“压舱石”作用,加快西卓、王峰等煤矿建设,推进澄合二矿、枣庄煤矿等按期投产达效,原煤总产突破1600万吨;推进龙门钢铁机械化一次料场、陕化尿素工序装备提升改造等35个技改项目加快建设,支持北新建材、生态水泥开拓市场,力争陕焦化工焦炉煤气综合利用等11个技改项目建成投产,确保工业稳定增长。强化工业新支撑,实行清单化管理、全生命周期跟踪服务,支持60户新入库企业满产达产,加快推进200个工业倍增计划项目建设,力促驭腾实业、迪博电子等32个项目建成投产,确保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全省前列。
二是推动产业链集群发展。聚焦“353”产业集群和15条产业链,深入推进“链长制”,充分发挥各产业链“链主”企业作用,深化上下游协作,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建链补链强链,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,积蓄工业发展后劲。坚持集群发展,深化拓展“白名单”制度,推动钢铁及金属制品业、乳制品、生物医药等产业链重点企业嵌入全省产业链。培育壮大新兴产业,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,加快氢气和二氧化碳合成甲醇中试项目落地,推进中电六所燃料电池电堆系统项目建成投产,大力推进陕煤工业化示范基地等12个重大项目建设,力争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8.5%。大力推进数字经济,新建5G基站1200个,加快渭南数字经济产业园、西部智联数字工厂等项目建设,培育壮大数字经济规模。强化亩均效益评价,加大园区建设,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配套水平,新建标准化厂房8万平方米。
三是抓好企业梯度培育。深入实施“种子计划”“龙门计划”,建立完善重点培育企业库,发挥领导干部包联帮扶作用,分类制定帮扶措施,引导支持个转企、小升规,推动重点企业成长为大型企业、龙头企业,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0户、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15户,培育新增省级“专精特新”企业5户。打造优势品牌,推动生物农药等产业创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,大力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,力争两化融合贯标企业达到40户,年内认定省级工业精品5项、省级重点新品30个。支持石羊农科、木王智能科技等企业上市挂牌。
四、聚力抓实县域经济,促进城乡融合发展。
一是做大做强县域经济。树牢“大抓县域、大抓基础、大抓特色、大抓协同”鲜明导向,落实“一县一策” “一区一策”事项清单,充分用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,加大省级专项资金争取力度,实行重大项目土地指标市级保障,支持县域首位产业培育发展、产业园区和城镇化建设,力争县域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市1个百分点。对标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考核办法,加强重点指标运行监测,强化县域发展指导帮扶,推进县域综合排名位次整体前移。
二是大力推进乡村振兴。严格落实“四个不摘”要求,完善“2531”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,深化苏陕劳务协作、消费帮扶等重点领域合作,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。巩固提升60万亩“吨粮田”核心示范区,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、优质粮食工程,全年粮食总产220万吨以上。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主导产业,新增果业品种更新换优4万亩,设施瓜菜产量达到280万吨以上,生猪出栏200万头、奶山羊存栏115万只。持续推进苹果、生猪等7条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建设,支持陕富面粉、石羊长安花等骨干企业精深加工,推进中粮食品产业园等项目建设,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0个、新增新型经营主体100家,力争富平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。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,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,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提升,新建26座镇级垃圾中转站,打造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12个、美丽宜居示范村30个。
三是加快区域融合发展。围绕西安都市圈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,推进基础设施、产业、文旅等领域深入融合,加快西渭融合步伐。推进西安地铁17号线主线连接富平、支线延伸渭南主城区和西延高铁富平段、西安都市圈(北段)规划建设,加快交通设施互联互通。加快渭南高新区国际现代物流港、西渭东区绿色表面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,构建产业聚集新高地。深化富阎产业合作区建设,加快西北民机研发中心、丝路能源绿色开采装备制造等项目建设,力推新舟700支线飞机配套设施等项目前期工作,加速融入西安都市圈。深入落实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,加快菏宝高速临猗黄河大桥等项目建设,推进永济—潼关—灵宝—芮城等省际毗邻地区区域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,加速推进三省四市设施联通、政策相通、市场互通、产业融通,推动黄河金三角区域深度合作。
五、聚力抓细文旅服务,力促消费加快恢复。
一是促进消费扩容提质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,落实促消费三年行动方案,组织发放消费券,常态化开展“秦乐购”“年货大集结”等系列促销活动,扩大家电、家居、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消费,撬动消费持续增长。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,组织举办烹饪赛事,推进“陕菜之都”公用品牌、地标品牌建设,提振餐饮消费。发挥华山旅游龙头带动作用,完善现代旅游产业链,加大“引客入渭”力度,大力开展线上线下文旅活动、精品线路宣传推广,启动翁峪游客中心、太华索道服务中心建设,加快黄河国家文化公园(渭南段)、堑城文化旅游景区示范区、潼关古城等项目建设,推动卤阳湖、福山景区创建4A级景区,创建省级旅游特色名镇1个,国家级旅游民宿2个,加快文旅市场恢复升温,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00亿元。稳妥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机制政策,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,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,在积极化解存量的基础上促进房地产行业持续健康发展。
二是培育壮大新型消费。培育壮大文化娱乐、体育健身、养老育幼、家政服务等行业消费,积极发展信息消费、数字消费、绿色消费等新型消费,鼓励发展定制、体验、智能、时尚等消费新模式新业态,推广直播电商、社交电商,扩大网商数量规模,培育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龙头企业和品牌,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,力争网络交易额达到350亿元以上。
三是提升消费环境支撑。聚焦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创建,加快县域商业体系建设,打造“一刻钟便民生活圈”7个,新建改造县级商业综合体2个、镇级商贸中心12个,创建国家级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县1个、省级高品位商业步行街1条。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,健全县镇村三级电商物流网络体系,新增5000万元以上电商龙头企业3户。落实商贸企业培育政策,深化“一对一”包抓服务,加大限上商贸企业培育,全年培育新增限上商贸企业100户以上。
六、聚力抓严生态保护,推动环境质量改善。
一是当好秦岭桥山生态卫士。严格执行秦岭生态保护《条例》,落实落细“1+8+4”规划体系,深入实施秦岭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,强力推进矿业权退出等问题整治,加快“智慧秦岭”综合监管平台建设,加快桥山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和矿山综合整治,修复治理露天采石矿山面积1000亩以上。
二是抓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。落实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实施方案,深化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整治,加快推进南山支流、北洛河流域综合治理,完成警示暗访片反馈问题整改,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0平方公里,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8个、中小河流域治理15公里。加快国家森林城市创建,完善“林长制”生态保护体系,实施渭北固沟保塬、百万亩碳库等工程,完成营造林35万亩。
三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。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,以PM2.5和臭氧协同控制为主线,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,坚决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、臭氧污染防治、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,确保空气质量稳步提升。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,聚焦重点河流污染防治,加大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标改造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,建立常态化排查机制,加快饮用水源、黑臭水体、工业废水、城乡污水、农业退水治理,确保9个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。切实打好净土保卫战,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,加快潼关国家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,稳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。
四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。落实碳达峰实施方案,稳步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,优化能耗双控约束机制,拓展“三线一单”应用,坚决遏制“两高”项目盲目发展。加强精细化用能管理,严格落实非电用煤控制计划,加大散煤治理力度,做好“双替代”改造区域劣质散煤清理任务;推进企业、园区循环化改造,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,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。优化能源生产结构,加快大唐蒲城风电、陕投白水光伏等新能源基地项目建设,年内建成新能源项目100万千瓦以上,新增绿电10亿千瓦时。深入开展全民绿色低碳生活创建行动,倡导绿色消费、低碳生活,提高新能源消费比重,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,打造黄河中游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示范区。
七、聚力抓好民生实事,扎实推进共同富裕。
一是全力以赴稳就业促增收。落实落细中省市稳就业政策,深入实施就业服务提升工程,健全就业促进机制,强化就业指导、就业培训,拓展就业渠道,全力抓好大学生、退役军人、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。深入开展乡村振兴就业帮扶,持续开展各类就业创业培训,抓好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,规范全市零工市场,促进灵活就业等新型就业形态发展,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.2万人。实施收入扩中提低行动,完善落实工资合理增长、支付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,提升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,拓宽土地、资本等财产性收入,确保城乡居民稳定增收。
二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。聚焦群众“急难愁盼”,扎实办好年度“十件民生实事”。 持续推进城市规建管“三四五”行动,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,扎实推进海绵城市、市政道路、清水绿廊等中心城市城建项目建设,力争195个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59.9亿元,新建街头绿地广场23个,打通人民街中段等断头路13条,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30个,新建停车位2000个,加快城市更新,提升中心城市品质。全面完成教育强市校园建设三年目标任务,加快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建设,新建、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3所,新增学位5470个,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,办好人民满意教育。深入实施健康渭南行动,启动市公共卫生中心建设,“两院一中心”项目完成主体封顶,持续推进“六院联创”,启动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、电子健康卡卡管平台,创建达标乡镇卫生院(社区卫生服务中心)20家,健全市县镇村四级中医药服务网络,争创全国中医药示范县,加快推进健康渭南建设。扎实做好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复审迎检,搭建市公共文化云平台,常态化开展“一元剧场”“戏曲进乡村”“农村电影放映工程”等文化惠民活动,推进文化强市建设。推进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创建,积极开展“十大精品赛事”活动,做好省十八运会筹备工作,加快体育强市建设。
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。建立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体系,出台普惠政策,鼓励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。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阶梯增长机制,加快医保经办服务示范点建设,推进工伤保险省级统筹、工伤职工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。健全完善全面三孩配套政策,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和标准化母婴设施建设,大力发展托幼服务,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。加快敬老院改造提升,升级建设综合养老服务中心5个,新增养老床位500张,完成50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,打造乐养宜居城市。完善保供稳价机制,统筹做好煤电油气、米面菜等重要民生商品物资稳价保供,加大老弱病残等群体社会救助力度,适时提高城乡低保、特困人员补助标准,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。
八、聚力抓牢安全底线,保障社会大局稳定。
一是抓好疫情常态化防控。加强疫情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建设,强化疫情救治能力储备,提升重症救治能力,保障好群众用医用药,加快老年人疫苗接种,实施好分级分类诊疗方案,全力以赴“保健康、防重症、降病亡”。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、应急保障体系,统筹抓好新冠肺炎与流感、出血热、布病等传染病、地方病防控,防止出现叠加流行态势,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。
二是严密防范化解各类风险。用足用好国家政策,加大政府举债融资负面清单管理,坚决遏制增量、化解存量,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平台企业债务风险。加强金融行业监管,压实金融机构主体责任,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体系,严厉打击各类违规违法金融活动,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。持续跟进做好保交楼、保民生、保稳定工作,重拳整治房地产领域乱象,着力解决好新市民、青年人等住房问题。扎实开展煤矿、非煤矿山、建筑工地、交通运输、城镇燃气、自建房、危化品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,巩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成果,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。健全应急预案、联动机制,完善市级物资储备体系建设,有效做好防汛抗旱、森林防火、地质灾害等防灾救灾工作。
三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。加快法治政府、法治渭南建设,扎实推进年度立法,开展“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”,加强依法行政、规范行政执法,深入开展“八五”普法宣传教育,持续开展法治督察,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创建。创新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,推动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提升,加快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发展,确保每个城市社区社会组织达到12个以上、农村社区社会组织不少于5个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,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和信访积案化解,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。巩固深化扫黑除恶长效机制,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,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,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渭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