亚博足彩

图片
首页/ 政务公开 /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/ 规划公开 /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/ 正文

渭南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

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,也是“十四五”规划实施的重要一年。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是: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,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,贯通落实“五项要求”“五个扎实”,弘扬伟大建党精神,按照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和市第六次党代会、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部署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,推动高质量发展,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,解放思想、改革创新、再接再厉,以“高举旗帜、响应号召,奋进新时代、启航新征程”主题活动为统揽,以“十项重点工作”和实施“八大工程”为抓手,聚力工业化、推进城镇化、迈向现代化,推动共同富裕,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,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,构建极具特色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,建设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,奋力谱写渭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,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。

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:GDP增长6.5%左右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%,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%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%,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%和8.5%,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.8%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.5%以内。

重点抓好7方面工作:

一、全力以赴稳增长,确保经济平稳运行

坚持扩大内需战略,千方百计稳工业、扩投资、促消费、稳主体,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,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。

一是聚力抓好工业稳增长。坚持“优存量、扩增量”,紧盯重点园区、行业、企业、产品,建立台账清单,加强重点企业跟踪监测和协调服务,“一企一策”精准帮扶,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卡点,助力企业稳产达效、生产经营持续向好。强化政策、土地、资金等要素保障,强力推进智能装备产业园等168个工业项目加快建设,力促正威新材料、达刚路机等50个新增产能企业竣工投产、稳产增效,稳固工业经济。

二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。坚持项目带动引领,突出产业发展导向,强化要素保障服务,加快推进高质量项目建设,确保市级重点项目年度投资完成1300亿元,韩城锂离子动力电池材料等150个项目建成投产。紧盯国家重大战略、中省投资政策机遇和“353”产业集群目标,高质量策划重大项目350个,策划投资2000亿元。坚持领导包抓、招大引强,发布市级招商引资重点产业目录,全面推进“链长制”招商,争取长江精工、日丰智造等一批大项目、好项目落户建设,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1500亿元以上,年内每个县市区至少招引1个10—30亿元的产业项目。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,建成韦罗、澄韦高速,加快京昆高速蒲城至涝峪段等3条高速建设,推进242国道冯原至澄城等12条国省干线建设和潼关、渭南北330KV等重点输电站建设,积极推进华山机场、西延高铁等项目前期,大力推进5G基站、千兆光网、汽车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,确保投资扩量提质。

三是深挖市场旺消费。坚持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相结合,制定重点领域促消费措施,优化消费环境,释放消费潜力。大力发展假日经济、夜间经济、宅经济,紧抓节假日、“世界杯”大型赛事等消费节点,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。鼓励开展新能源汽车、智能家电、绿色建材下乡行动,积极拓展农村消费渠道。培育壮大旅游休闲、文化娱乐、体育健身、在线医疗等新型消费,加大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,促进消费扩容提质、升级回暖。

四是着力稳定市场主体。不折不扣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,严格执行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目录清单管理,坚决杜绝涉企违规收费,帮助中小微企业、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减负纾困、恢复发展。强化银企对接,畅通银企信息共享交流渠道,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,确保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、扩面、降价。持续落实稳岗返还、阶段性降低费率等政策,支持中小微企业等持续壮大、健康发展,年内新增各类市场主体4万户,持续激发市场活力。

二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,提升现代产业水平

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实施产业升级工程,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,增强高质量发展后劲。

一是强化创新驱动引领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、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,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,打造“双创”升级版。强化科技支撑,落实秦创原渭南三年行动计划,支持高新区创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,推动富平、蒲城、韩城、白水4个省级高新区创新发展,推动秦创原农业创新谷建设,推进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,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家、科技型中小企业260家,R&D经费投入强度0.6%以上。加速科技成果转化,加快西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渭南成果转化基地建设,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比重达到0.5%。

二是做大做强现代工业。深入实施工业倍增计划,聚焦“353”产业集群,全面实施“链长制”,加快推进“铸链、补链、强链、优链”工程,做大先进制造业。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,支持白水北部煤田开发、澄城煤矿资源整合,大力推进百良、兴隆等煤矿智能化建设,加快西卓、枣庄等优质煤矿产能释放;支持焦化企业绿色升级改造,加快中联重科、北人印机等智能化改造,促进龙钢、上若泰基等企业向中高端迈进,年内完成清洁能源化工C4综合利用等工业技改项目32个。培育壮大新产业新动能,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、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力推南京金龙全面建成投产、帝亚新能源汽车扩产增效,推进正威新材料、红马科技二期等50个工业项目建成投产。持续推进“种子计划” “龙门计划”,强化政策指导扶持,加大重点企业培育,年内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0户,培育新增省级以上“专精特新”企业5户,力争石羊农科年内上市。

三是做好做活现代服务业。实施“九大行动”,构建“5+6”现代服务业体系,繁荣壮大现代服务业。突出文旅融合,加快华山旅游标识系统、国家黄河文化公园等项目建设,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,新增4A景区1个、3A景区3个,全年旅游收入达到500亿元,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7.5%以上。支持综合商贸中心、品牌连锁便利店等建设,加快县域商业体系改造升级,持续壮大体育、养老、家政等服务业,新增限上商贸企业100户,推进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升级。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,加快经开区国际现代物流港、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等物流电商项目建设,健全县镇村三级电商网络体系,培育壮大科技服务、信息服务、现代金融等服务业发展,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。

四是做特做优现代农业。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产业化水平。守牢粮食安全底线,加快东雷抽黄等灌区提升改造,恢复灌溉面积10万亩,建设高标准农田45.5万亩以上,实施“一稳三提”行动,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72万亩以上、总产210万吨以上。实施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,新增储备规模3万吨。深入实施“3+X”工程,提升果业、设施瓜菜、畜牧业供给质量水平,年内改造更新果园面积5万亩,蔬菜、水果产量达到280和370万吨,生猪出栏200万头。强化农业科技支撑,实施种业振兴计划,加快构建“育繁推一体化”现代种业体系。提高农机装备水平,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4%。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,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,推进产加销、贸工农一体化发展,打造“1+4”五大农产品加工聚集区。推进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,加大龙头企业、新型经营主体培育,强化农产品质量、品牌建设,持续壮大休闲农业、乡村旅游、农村电商等新业态,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增收增效。

三、持续加大城乡建设,促进区域协调发展

坚持以人为本、城乡统筹,推进城乡融合发展,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,筑牢高质量发展载体。

一是加快中心城市更新。持续推进城市规建管“三四五”行动,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。完成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覆盖,构建全市国土空间规划“一张图”,实现全域空间资源有规管控。加大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,打通车雷大街东段等断头路27条,建设街头绿地公园13处,新增供热面积150万平方米,推进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,加快补齐城市短板。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,推进房地产物业乱象清零,改造老旧小区170个,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。扎实开展全国文明城市、生态文明城市等“多城联创”,持续提升城市品质内涵。

二是举力振兴县域经济。落实全市《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意见》,实施县域经济振兴计划,加大市级政策、资源要素统筹,支持推动县域经济全面振兴、高质量发展。深化管理体制改革,合理划分市与县事权范围,加大放权力度,赋予县级更大自主权。理顺韩城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,促进快速健康发展、加快融入渭南步伐。整合设立5亿元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,支持县域主导产业培育发展、创新驱动平台和产业园区建设。实行重大项目土地指标市级保障制度,加大县域用地支持。紧盯县域目标定位,突出特色,支持引导县域产业提质增效、城市加快更新、生态持续改善,构建“三级多中心、全域高质量”立体联动、协同发展新格局。力争全年县域经济占比保持在70%以上,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2%。

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,强化产业、就业帮扶,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、示范镇倾斜支持,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,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。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,深化苏陕扶贫协作,加大相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、产业发展等政策支持,促进群众稳定增收。加快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,开工项目186个、完成投资29.2亿元,培育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12个以上。制定出台《渭南市村庄建设指南》,加大村庄规划建设指导。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,持续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,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、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,统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废弃物处理,加快城乡融合发展。完善基层治理制度,持续开展文明村镇创建,强化乡村治理,提升乡村风貌。

四、加大生态环境治理,推进绿色低碳发展

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,统筹推进大保护、大治理,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好转,提升高质量发展成色。

一是加大生态修复治理。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,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,全面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,加快黄河西岸、渭河沿岸生态带建设,完成营造林面积50万亩。持续开展渭河、北洛河、石川河和南山支流等中小流域综合治理,加快北洛河、东涧峪水库建设,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0平方公里、中小河流15公里。严格落实“四水四定”要求,加快实施东雷抽黄、东雷二期抽黄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,加大农业、工业和城镇生活节水力度,争创国家节水型城市。当好秦岭生态卫士,集中开展中省督查检查反馈问题、“五乱”问题整改情况“回头看”和农家乐、尾库矿专项整治,强化网格化监管,建成智慧秦岭综合监测平台,推进秦岭、桥山历史遗留露天矿山恢复治理,治理恢复面积3100亩以上。

二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。打好蓝天保卫战,强化汾渭平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,突出PM2.5和臭氧等重点污染物协同控制,协同推进减污降碳、散煤治理、扬尘整治等防治管控,持续改善空气质量。打好碧水保卫战,全面落实河湖长制,深化河湖“清四乱”专项行动,持续抓好工业企业水污染防治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、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、饮用水源地保护等工作,确保9个国考断面水质达标。打好净土保卫战,严格落实源头管控,加快潼关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,加大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、重金属污染地块治理修复,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,稳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。

三是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。坚持先立后破、通盘谋划,编制碳达峰实施方案,稳妥有效开展重点行业节能减碳行动,实现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和绿色转型。优化能源生产消费结构,大力发展太阳能、风能、地热能、氢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,加快国家大型风光基地建设,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500万千瓦,提高新能源消费比重。持续优化产业布局,用好能耗弹性空间,大力发展绿色经济、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,优先支持高质量重大项目建设;落实产业负面清单,坚决遏制“两高”项目盲目发展。加强精细化用能管理,科学编制减煤方案,确保民生和公共用能需求。加大能耗监测、节能检查,推进企业、园区循环化改造,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,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,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。持续开展节约型机关、绿色社区创建,倡导简约适度、绿色低碳生活方式,推动全社会节能减排,推进美丽渭南建设。

五、深化改革开放力度,激发发展动力活力

紧盯关键难点领域,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,加快构筑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,激发高质量发展动能。

一是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。落实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,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。持续深化简政放权,推进“证照分离”改革,对所有涉企行政审批许可事项减条件、减环节、减材料、减时限。全面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,进一步推广“一枚印章管审批”模式,拓展“全程网上办”事项,基本形成“全市通办、就近能办、异地可办”政务服务新模式,不断提升群众办事便利度。全面推行“容缺+承诺制+并联审批+全程帮代办”模式,实行投资项目“一站式”网上审批。推进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监管全覆盖,推行综合监管、联合执法,建全“好差评”系统,打造“渭好办”政务服务品牌,营造全省一流营商环境。

二是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。完善市域统筹机制,实行资源要素向核心区域和优势产业集中、差异化配置,提高资源利用效率。深化高新区经开区体制机制改革,规范机构设置、拓展发展空间,激发开发区发展活力。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,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,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。推进实施科技体制改革,优化科技创新生态。探索开展工业用地“标准地”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改革。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,加强信用信息共享,完善信用激励和失信惩戒约束制度。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,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。

三是推进高水平区域合作开放。加速西渭融合发展,深度参与关中协同创新、西安都市圈功能布局,积极配套承接产业转移外迁,推进高新区自贸协同创新区建设;支持富阎产业园区一体化发展,加快国产民机产业基地、莱德燃气智造等重点项目建设;借力曲江文旅品牌优势,推进西渭东区打造全国科创和文旅融合发展产业新城。深化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,加快菏宝高速临猗黄河大桥建设,办好投资合作交流大会、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会,探索建立跨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。深度融入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持续开行“渭西欧”班列,深化“十”字大通关口岸协作,提升贸易便利化自由化水平,支持合阳跨境电商产业园发展,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、人文等交流,不断提高经济外向度,拓展对外开放合作空间。

六、加强民生领域保障,切实增进民生福祉

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,统筹民生事业发展,扎实推进共同富裕,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。

一是千方百计稳就业促增收。落实就业优先政策,健全常态化就业供需对接机制,联动实施岗位援助、培训服务、政策扶持等举措,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、农民工、退役军人、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。加强和改进公共就业服务,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和灵活就业,支持各类群体返乡入乡留乡创业,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.5万人以上。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,完善落实工资合理增长、支付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,健全完善土地、资本等要素市场决定报酬机制,加大税收、社保等调节力度,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,扩大中等收入群体,缩小城乡收入差距。

二是加大社会保障力度。实施全民参保计划,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,推动养老、医疗、工伤失业等保险应保尽保。推进乐养宜居城市建设,实施县级中心敬老院提升改造,新增护理型床位400张,打造医养结合示范中心10个,创建城乡老年友好型示范社区20个。健全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,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,稳步推进医药服务管理。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制度,构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,开展儿童关爱保护“织网兜底”行动,加大残疾人等困难人群帮扶救助。调整完善全面三孩政策配套,大力发展托幼服务,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。

三是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。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实施办法,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,不断提升均等化水平。扎实推进教育强市建设,新改扩建中小学、幼儿园30所,建成智慧校园35所,持续推进“三名+”建设,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;严格落实“双减”政策,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办学,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。全面推进健康渭南建设,加快“两院一中心”建设,深入推进“六院联创” “县管镇聘村用”,大力推进“互联网+医疗服务”,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,持续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有效下沉,开展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,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,打造省级区域卫生健康中心。加快文化强市建设,搭建“公共文化云”平台,新建“渭南书苑”城市书房20个,建成戏曲博物馆,完成文物、非遗等数字化建设,实施文化产业“十百千”工程,支持文化企业、产业发展壮大,推进公共文化示范区创新发展。加快体育强市建设,全力推进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创建、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,积极开展精品赛事活动,全力做好市十四运会筹办工作,大力发展体育产业,推进“体育+”融合发展。

七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,确保社会安全稳定

坚持底线思维,统筹发展和安全,深化社会治理创新,全力护航高质量发展。

一是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。坚持“外防输入、内防反弹”,压实“四方”责任,落实“四早”要求,紧盯重点场所、重点部位、关键环节,加大群防群控、联防联控、网格化管控力度,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。完善疫情防控救治、应急保障体系,加大监测预警、核酸检测、医疗救治等能力建设,做好防控物资、隔离场所等储备保障,健全重大疫情响应机制,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。持续推进新冠疫苗接种,建立全人群健康免疫屏障,统筹抓好出血热、布病等传染病防控,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。

二是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。全面落实政府举债融资负面清单管理,规范政府举债行为,坚决遏制债务增量、积极处置存量,加大重点县市区债务风险化解。加强债务风险评估,加大企业债券存续期监管,督促企业及时偿还到期债务。强化金融行业监管,压实金融机构主体责任,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体系,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各类非法金融活动,稳妥处置各类金融风险隐患,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。全力抓好安全生产,聚焦道路交通、煤矿、非煤矿山、危化品、食药品、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,巩固提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,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。加强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,切实做好防汛抗旱、森林草原防灭火等自然灾害防治,统筹做好受灾群众应急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,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。

三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。完善多层次社会治理体系,全面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。加快法治政府、法治渭南建设,深入开展“八五”普法宣传教育,持续开展法治督察,加强依法行政,规范行政执法,推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创建。创新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,探索全域网格化管理模式,打造推树一批典型社区治理模式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健全各类矛盾调解联动机制,持续开展信访积案化解专项行动,用心用情解决群众合理诉求。深化平安渭南建设,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,坚决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,切实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社会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