亚博足彩

图片
首页/ 政务公开 /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/ 政府工作报告 / 正文

2010年渭南市政府工作报告

 2010年3月30日在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
  渭南市市长  徐新荣


  各位代表:
  现在,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,请予审议,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。
 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
  本届政府任期五年来,在省委、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,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,开拓创新,奋力拼搏,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,圆满完成了市三届一次人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。
 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。坚持不懈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,借助外力招商引资,激活内力全民创业,区域竞争力快速提升,人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。全市生产总值提前两年实现“十一五”规划目标,2009年达到655.5亿元,是2004年的2.43倍。人均GDP由4975元提高到12069元,年均增长12.8%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52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3584元,分别较2004年净增7385元和1842元。财政总收入65.4亿元,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8.25亿元,是2004年的3.34倍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,渭南已经跨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。
  项目投资增势强劲。坚持实施“项目带动”战略,持续开展“项目建设年”活动,建立月通报、季讲评、半年观摩、媒体公示制度,全力抓开工、促进度,建成一批打基础、利长远的大项目。五年累计实施重点项目339个,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87.28亿元,是“十五”期的3.6倍。2008年四季度以来,紧抓中央扩投资、保增长政策机遇,争取国家项目资金28.5亿元,相当于前三年的总和。紧盯东南沿海产业转移机遇,举全市之力招商引资,2009年实际到位资金165.2亿元,是2004年的5.75倍。郑西高铁建成通车,中联重科工程机械、拓日太阳城光伏等项目取得重大突破,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明显增强。
  工业经济长足发展。认真实施“工业强市”战略,推进新型工业化成为全社会共识。坚持以园区为平台,高起点编修发展规划,强势推进基础设施建设,引导项目与企业入园发展。全市工业园区建成面积发展到68平方公里,入园企业456户,实现产值381.75亿元,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54.82%,园区支撑起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。坚持以优势支柱产业为重点,制定实施能源化工、冶金建材、装备制造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,全方位争取政策信贷支持,工业经济整体质量明显提升。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419户,较五年前增加126户。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发展到91户,较五年前增加47户。金钼股份成功上市,龙钢集团成为全市第一家产值过百亿元企业。注重科技创新,发展高新企业,实施部省级科技项目230项,建成省级科技园区7个,获得专利授权670项,荣获国家及省名牌产品39个。非公经济长足发展,私营企业发展到6774家,较2004年增加793家,从业人员78万,较2004年增加16万人。下大气力“关小上大”,污染治理与节能减排顺利推进,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0%,二氧化硫削减10.95%,化学需氧量削减8.72%。坚持把工业保增长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战略举措,加强运行分析,实施财政贴息,落实银企贷款,较好实现工业经济企稳回升、持续增长。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696.32亿元,实现增加值245.27亿元,分别较上年增长19.3%和17.6%。
  城市建设取得突破。坚持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、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和园林城市为载体,高质量修编中心城市总体规划,确定了“一河两岸、四大组团”的城市战略构架。坚持“大水、大绿、大空间”的生态人文理念,创新城市经营模式,加强金融合作开发,加快推进城市建设,新建改建城市道路35公里,完成旧城拆迁改造33万平米,建成区面积发展到40平方公里。310国道绕城北移,铁路老货运专线全面拆除,为城市建设腾出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。完善城市功能,建成渭南高中、实验初中和实验小学,城市品位不断提升。积极实施“大树进城”,开展“三拆植绿”,累计栽植大树40余万株,新增城市绿地5000多亩。仓程路、渭清路建成绿色长廊,南部台塬初现生态屏障。朝阳公园建成开放,湭河公园蓄水扩绿,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新场所。中心城市跻身“省级卫生城市”,创国卫顺利通过省级考核鉴定。县城创卫蓬勃开展,合阳、韩城、大荔、华县被命名为“省级卫生县城”。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,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37%,较2004年提高6个百分点。
  农业经济快速发展。坚持以“一村一品”为载体,调整农业产业结构,实施农民增收“六大工程”,地膜玉米、设施蔬菜、有机果品、畜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特色农业不断壮大。全市粮食总产稳定在200万吨以上,2009年达到245.1万吨。发展春播地膜玉米95.7万亩,设施瓜菜67万亩,有机水果1.6万亩。建成养殖小区284个,规模养殖场1632个,畜禽存栏318万头(只),畜牧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提高到25%,较2004年增加5.5个百分点。农产品加工迅猛发展,规模以上涉农企业291家,其中52家被确定为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。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023个,参加农户16.58万户,农民从产业分工与协作中得到更多实惠。
  第三产业全面提速。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突破口,积极引导县县办旅游。2009世界旅游日主会场活动成功举办,华山仙峪景区对外开放,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建成开园。仓颉碑林落成,洽川福山游客接待广场建成使用,富平陶艺村和韩城古城旅游开发取得新进展。全市旅游综合收入51.43亿元,是2004年的3.07倍。加快建设县城超市、农村“双百市场”和标准化农家店,认真落实工业品下乡优惠政策,累计发放家电、农机具购置补贴2.2亿元,拉动农村消费10亿元以上。积极发展房地产业,开工在建商品房210万平米,实际销售1.85万套,均较2004年增长两倍多。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%以上,连年保持全省最高增速,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。金融业持续快速增长,期末存款余额847.23亿元,贷款余额386.38亿元,分别较2004年增长142%和60%,金融对区域经济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。邮政、电信、移动、网络、保险、信息咨询、社区服务等行业发展势头良好。
 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。坚持以人为本,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,较好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。1100余所农村学校完成危房改造任务。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基本健全,建成一批县级医院门诊住院大楼和乡镇卫生院,市中心医院被命名为“三甲”医院。建成36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59个城市社区健身广场,完成11个县级文化馆和197个乡镇文化站建设任务,为1063个边远贫困山村通上广播电视。华阴老腔等1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保护名录,华县皮影群被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。成功举办两届全民运动会,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。坚持从群众最直接、最现实的利益入手,积极实施民生十大工程,有效解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困难,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。全市新增就业28万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.4%。住房公积金覆盖率达到91%,直接用于干部职工住房建设的资金达到3.23亿元。率先在全省实行经济适用住房货币化补贴,建成廉租住房7.3万平米,搬迁农村贫困人口2.66万人。城乡医保扩面提标,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全面落实,免费住院分娩和健康检查,让106万农村妇女充分享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关爱。实现城乡“两免一补”全覆盖,“蛋奶工程”惠及21.6万中小学生。累计投入21亿元,城乡低保应保尽保,受灾困难群众得到保障救助。发放移民直补资金8.5亿元。新建敬老院14所,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29.8%。坚持为残疾人每年办好十件实事,6万多残疾人享受到社会关爱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,新建户用沼气池4.5万口,发展节水灌溉89.41万亩,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.33万公里,基本实现建制村村村通油路目标。率先在全省开通“三农快客”,12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,46万困难群众彻底摆脱贫困。开通政府网站,设立市长信箱,建立重大事项报告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,加强社会矛盾排查化解,认真办复群众来信来访。深入开展“平安渭南”创建活动,不断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,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,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。
  体制机制不断创新。坚持以妥善安置职工为前提,以引进战略投资商为重点,基本完成32户工业企业改革改制任务。中联重科与新黄工战略重组,中十冶在高新区注册设立母体公司,成为企业脱困重生的典范。粮食企业改制基本完成,累计核销经营性债务7.13亿元。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,农业税全部取消,发放粮食直补3.6亿元,化解“普九”债务2.85亿元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,初步形成新的投入、管理、运行和保障机制,“看病难”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。调整高新区和临渭区管辖区域,理顺经开区、卤阳湖等工业园区和华山景区的管理体制,促进了重点区域开发和重点产业发展。充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本,设立重点产业扶持基金,为财政引导投资开辟了新路径。公开拍卖城市天然气股权和加气站经营权,对南塬绿化面向社会公开招标,市场运作,企业经营,为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提供了用武之地。修订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,开通客商投诉热线,投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,连续荣获“浙商最佳投资城市”和“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”称号。先后与省煤化集团及省级金融机构签定战略合作协议,鼓励支持城投公司发行企业债券,成功化解蒲城农信社经营风险,荣获“中国金融生态城市”称号。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政府自身建设,成立城乡规划委员会,实行重大决策论证、重点项目会审、民生事项听证等制度,主动接受人大、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,积极办理代表建议和委员提案,政府决策科学化、民主化水平进一步提高。坚持把竞争激励机制引入政府工作全过程,强化行政监察、审计和政务督查,建立问责问效问廉制度,各级干部干事创业激情迸发,争创一流蔚然成风。
  国土资源、工商管理、司法行政、民族宗教、外事侨务、地方志、电力、统计、物价、人防、气象、地震等工作取得新进展,妇女儿童、老龄、残疾人、老干部权益得到保护,国防动员、双拥共建成效显著。
  各位代表,经过五年努力,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较快较好的时期。取得这样的成绩,主要得益于市委的正确领导,得益于各级各界的鼎力支持,得益于全市干部群众的奋力拼搏。在此,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,诚挚地向全市人民、驻渭单位、人民解放军、民兵预备役部队指战员和武警官兵,致以崇高的敬意!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、各位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,表示衷心的感谢!
  过去的成绩有目共睹,进步令人鼓舞。但必须清醒看到,发展不足,发展不优,发展不快,依然是我们最大的实际。全市经济总量偏小,仅占到全省的8%,人均GDP只有全省的一半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,重化工占工业经济比重高达80%,高新技术、先进制造业发展滞后,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。农业产业化程度低,农产品加工短腿。工业化与城镇化“两张皮”,城镇化明显滞后,规划引领城市建设作用不够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依然较低,部分群众家庭生活困难。安全生产和信访稳定压力较大,治安形势不容乐观,和谐社会建设任务艰巨。投资与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,政府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、工作效率、服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。
 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设想
  今后五年,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,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,努力实现两者相互融合、良性互动、持续发展。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,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,我们面临难得机遇。全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,调结构、转方式、扩内需、惠民生,已成为宏观政策基本取向,必然促进新一轮经济较快增长。西部大开发新10年规划、《关中-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》全面实施,国家支持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开展跨区域合作,必将对我们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。近年来,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加快,已经形成不甘落后、奋发有为的发展氛围。好中求快,能快尽快,日益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强烈期盼。只要我们顺应民心,凝聚民力,负重爬坡,奋力追赶,就一定能够不断缩小与全省的差距,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。
  五年后的渭南,经济实力大幅提升。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%左右,人均GDP较2009年翻一番,达到4000美元。财政总收入增速保持20%以上,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。
  五年后的渭南,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。基本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龙头、县城为支撑的城镇体系,城镇化水平达到48%以上。渭南中心城市基本形成“一河两岸、四大组团”竞相发展格局,初步显现山水、生态、园林的滨河城市特色。县城框架拉大,基础设施完善,地域特色明显,集聚辐射功能全面提升。规模合理、功能完善、布局均衡的城镇群,成为农民转移就业的重要载体。一个宜居、宜业、宜游的特色魅力城市群,将以全新的姿态,屹立在关中东部。
  五年后的渭南,园区成为最富活力的增长极。园区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0%,成为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引擎。高新区、经开区和卤阳湖成为高新技术、装备制造、精细化工、通用航空等新兴产业的核心区块,主业突出、分工协作、链接紧密的县市工业园,成为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的集聚地,共同托起新型工业化的希望。
  五年后的渭南,人民生活更加舒心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%以上。基本普及高中教育,科技、文化、体育等社会事业均衡发展,城乡医疗卫生服务、劳动就业援助、社会保障救助和治安防控体系更加完善,人与自然和谐相处,公平正义主导社会价值取向,人民生活整体达到小康水平,向着富裕、幸福的目标阔步前进。
  总结以往经验,把握未来形势,我们深切感到,实现加快发展、富民强市的目标,必须始终坚持以下重点:
  一是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根本出路。必须确立绿色、低碳、循环新理念,依靠科技进步,加快能源资源产业转型升级,培育发展新兴产业,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,不断提高轻工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,努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,绝不走资源消耗、环境污染、生态破坏的粗放式发展老路。
  二是坚持把城镇化优先发展作为战略选择。必须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,不断提高城镇对产业、人口、资源等要素的集聚能力,做大中心城市,做强县城,发展重点镇,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。
  三是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重要抓手。必须以世界眼光、敞开胸怀,集聚资源,融入国内外大市场,加大招商引资,发展民营经济,推进项目建设,促进域内投资高速增长,扩张总量,提升质量,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新跨越。
  四是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。必须把解放思想贯穿始终,创新发展理念,突破传统桎梏,改革一切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。坚持内引外联,积极扩大开放,开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。
  五是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。必须顺应人民群众的意愿和期望,始终不渝地把惠民富民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,敬畏人民,依靠人民,为了人民,富裕人民,让渭南人民生活得更加殷实、更加舒心。
  2010年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
  今年,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:生产总值770亿元,增长15%以上;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60亿元,增长69%;财政总收入76亿元,增长17%,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3亿元,增长17%以上;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980元,增长17%;农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,增长17%;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6亿元,增长20%;万元GDP能耗下降5%;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分别削减4.5%和4.2%;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%以内;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.8‰以内。
  实现上述目标,必须全力做好以下工作:
  (一)强力推进项目建设
  重视项目策划储备。牢固树立“经济工作项目化”的理念,紧贴中省产业发展政策趋向,结合“十二五”规划编制,加强与大专院校、科研院所联合,重点围绕优势支柱产业和节能环保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现代服务等领域,谋划一批符合产业调整政策、有利于争取国家支持的大项目,力争国债及国投项目大幅增加,确保项目资金总量增长30%以上。依托政府网站,搞好项目宣传,适时公布项目策划、储备与招商信息。市级财政列支2000万元,策划包装一批项目。
 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。强化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,确保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00亿元。加强与各类商会、华商机构、在外同乡会的联系,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招商引资机制。以承接东南沿海和港澳台产业转移为重点,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促进活动。精心组织国内主要展会的参展推介工作,大力开展全民招商,以企引企,以商招商,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。
 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。实施180个市级重点项目,确保年度投资超过520亿元。加快推进渭北大型煤田和韩城煤层气勘探开发,积极实施韩城500万吨焦化等项目,加快煤电联营一体化和热电联产项目建设,促进能源资源产业提档升级,发展循环经济。完成西潼高速改扩建、渭蒲高速、沿黄公路等建设任务,力争罗韦高速开工建设,协调推进大西高铁等项目,有效改善全市交通基础条件。全面启动国家级智能电网蒲城试点项目,建成首座750千伏变电站。加快紫兆垃圾处理成套设备、蔡伦纸业、尾矿造纸等项目建设,不断优化投资结构。
  重视解决项目难题。坚持集约节约用地,加快用地申报,盘活闲置土地,为项目建设拓展空间。建立财政贴息、担保、参股等产业性投入机制,做实融资平台,撬动信贷资金、社会资金投资发展优势项目。完善失地农民就业、安置和社会保障政策措施,让农民真正成为项目建设的受益者、支持者。全面优化投资环境,建立“绿色通道”,严肃查处行政不作为、乱作为行为,严厉打击阻挠、干扰重点项目建设的违法犯罪,让渭南成为投资创业的乐园。
  (二)加快工业转型升级
  加快园区建设。坚持把园区作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重点考核。继续按照“一县一园、一园一业”的思路,完善发展规划,明确产业定位,引导园区朝着集群化、特色化和循环经济方向发展。举全市之力,推动高新区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,推进经开区和卤阳湖快速发展。优先支持园区与县城快速通道项目,建设一批国家级示范基地。依托省上“13115”科技创新工程,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,共建园区核心技术研发中心。加大力度引进高端人才,精心打造支撑创业创新的战略高地。市级财政列支6000万元,鼓励企业自主创新,扶持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入园发展。积极开展全民创业,年内至少新发展1000户私营企业。
  提升产业层次。加快推进能源化工产业升级转化,大力发展载能工业和新型煤化工,开工建设蒲城68万吨烯烃等重大项目。加快拓日太阳城项目建设进度,力争威斯特多晶硅、超白玻璃等项目建成投产。积极引进飞机研发设计、制造维修、休闲体验等入驻卤阳湖,实现通航产业招商新突破。加快中联重科工程机械、国德电气、舜天能源等项目建设,推进装备制造工业上规模、上水平。制定环保产业发展规划,建设经开区环保产业园。加快食品、医药、纺织、花炮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,积极发展轻工业和第三产业,不断优化产业结构。年内,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户以上,工业总产值完成820亿元以上,工业增加值完成290亿元,分别增长20%和17%。
  推进节能减排。坚决关停小水泥、小造纸、小焦化等落后产能,严格控制新上“两高一资”项目。按照“市场化运作、企业化管理”的思路,加快排污收费制度改革,确保县市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营,建设县市区垃圾无害化处理场,促进各类污染达标排放。加大龙门、大敷峪、桥山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整治,实施一批工业“三废”和尾矿综合利用项目,加快推进韩城、白水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。实施“十大节能工程”,办好环保“十件大事”,加强秸秆禁烧工作,推广果畜沼一体化发展,努力实现资源的高效、循环利用,走可持续发展道路。
  (三)努力推进城镇化进程
  重视城市规划。按照“拓展发展空间、构建宜居环境、提升城市品位”的要求,统筹做好市政建设、土地利用、环境整治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、防空体系构建等工程的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规划编制,努力实现各类规划全覆盖。抓紧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,真正让规划成为引导建设的龙头。着手开展城市发展创意研究,打造城市品牌,培育城市精神,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。
  加快城市建设。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理念,加快城市道路、供水排水、供气供热、电力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。以国家卫生城市、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和园林城市“三城同创”为载体,切实加快118个重点城建项目建设,力争完成投资73亿元以上。年内打通三贤路等7条城市“断头路”。开工建设东雷二期抽黄南干渠工程,实施韩城-渭南输气工程,把黄河水、煤层气早日引入中心城市。实施城市东大门、北大门和湭河两岸拆迁改造,全面启动“城中村”改造工程。继续推进“大树进城”,重点实施渭河近堤、310国道、渭清路南段和滨河大道绿化工程。以主要路段、楼体为重点,加快推进城市亮化工程,扮靓城市夜景。高度重视公益性社会事业,开工建设市体育中心、文化中心、博物馆。抓住省上扶持县城建设的机遇,支持县市拉大县城框架,高标准布设城市地下管网,合理设置学校、医院、停车场等公益服务设施,重点建设好特色商业街、商住小区和专业市场,促进县城规模进一步扩张。加大县城创卫力度,力争年内实现省级卫生县城全覆盖。用足用活省上给予的政策和资金,切实加强重点镇建设,全面完成重点镇建设任务。
  创新城市管理。鼓励支持区街办加大旧城拆迁力度,加快“城中村”改造步伐,最大限度地把城市环卫、综合执法等职权下放给基层。严格“五线”管制,实行规划前置审批,坚决制止沿街建筑挤路压线和乱搭乱建。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,让社区成为广大市民的温馨家园。
  (四)全面加强“三农”工作
 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。继续按照“稳粮、优果、兴牧、扩菜”的思路,探索支农资金捆绑使用的新途径,扎实推进“一村一品”工程。财政列支2000万元,支持规模化养殖大县、养殖小区和养殖重点村建设。大力发展柿子、核桃、猕猴桃等经济林。以设施大棚为重点,落实补助资金,鼓励按揭帮扶,新增设施蔬菜3万亩以上。以地膜玉米为重点,推广先进技术,扩大优质专用粮面积。鼓励发展渔业养殖、苗木花卉和庭院经济,支持区域性特色产业扩规模、创品牌。
  培育发展龙头企业。选定年销售收入8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,采取财政贴息、项目支持等方式,鼓励引导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核心设备,扩大生产规模。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,实施农产品质量认证,培育发展绿色、无公害食品。鼓励龙头企业按照“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的产业化模式,通过租赁、转包、股份合作等形式,建设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,与农民利益共享、风险共担。
 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。保护基本农田,加快土地开发整理。实施抽黄大型灌区泵站改造,开展农业综合开发,重点解决40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。完成2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,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0平方公里。加快实施秦岭北麓迎坡面等重点区域绿化工程,新建、改建农村道路500公里。新建沼气池1.1万口。改造中低产田14万亩。完成400个村级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站建设。加大渭洛河流域综合治理力度,加强抗旱灌溉和渭北果区人工防雹增雨及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,最大限度减少自然灾害损失,促进农业增产、农民增收。
 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。全面落实中省强农惠农政策,重点扶持秦岭北麓、渭北旱塬特色林果和畜牧养殖产业发展。积极实施“雨露”、“阳光”和现代农民教育工程,组织劳务输出,培训贫困劳动力1万人,转移农村劳动力85万,力争有更多农民进城安家置业,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。加大扶贫开发投入,新建扶贫重点村75个,搬迁贫困人口5385人,让农民群众都有一个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。继续实施移民后期扶持政策,加快改善库区及移民安置区生产生活条件。创新农村信用担保制度,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,扶持引导农民投资创业、发家致富。
  (五)积极扩大消费
 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。制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,招引战略投资伙伴,优先发展一批前途广阔、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。开工建设瓮峪游客接待中心,建成华山论坛及生态广场,加快山上扩容设施建设,努力把华山打造成山水文化旅游的龙头。依托铁路、高速公路和重要的国省干道,开辟旅游线路,开发旅游产品,多角度培育山水人文、历史名胜、生态观光等不同风格的旅游内容,将域内景点串为一线。配套建设地方小吃、休闲娱乐、民俗演艺等服务设施,形成吃住行、游购娱一体化格局。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,深度挖掘老腔、皮影、阿宫腔、陶艺等民俗文化内涵,建设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。以市直文化单位体制改革为契机,组建渭南演艺集团,编排精品剧目,宣传旅游,推介渭南。加强与周边城市开展旅游合作,精心办好第二届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事活动。统筹建设文体广电设施,活跃城乡生活,让老百姓唱起来、跳起来、乐起来。
 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。以建设秦东重要物流集散地为目标,加快潼关、经开区等物流基地建设。大力发展金融、研发、培训、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,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工业生产有机融合。着力发展壮大商贸、餐饮等传统服务业,积极培育健身、养老、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,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。
  培育消费热点。放开搞活房地产市场,规范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,用足用活房贷政策,鼓励市民按揭贷款购房。落实经济适用房货币化补贴政策,妥善解决县乡干部、农村教师和乡村医生住房问题。建设收购廉租住房43万平米,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20万平米。全面落实家电、汽车以旧换新和汽车、摩托车下乡政策,激活城乡消费,让广大群众享受现代生活,得到更多实惠。
  (六)推进改革创新
  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,全面建立基本药物制度,实现药品统一价格、统一招标、统一配送。加快城镇户籍制度改革,逐步实现进城务工人员劳动报酬、子女就学、公共卫生、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,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。统筹搞好农村综合改革,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及其配套改革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,不断提升公共财政保障能力。扎实搞好工业企业和商贸流通体制改革,注意协调各方利益关系,决不让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受到影响。
 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。按照转变职能、理顺关系、优化结构、提高效能的要求,全面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任务,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。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,简化办事程序,规范行政执法。创新绩效考核机制,建立重点工作月讲评和警示问责制度,促使各级干部在其位、谋其事、尽其责。
  扩大对外开放。力争年内设立渭南海关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。积极帮助有条件的企业申办进出口自营权,扩大出口份额。鼓励企业走出国门,推介优势产品,引进先进技术。广泛开展境外合作,积极发展涉外劳务。吸引外商在渭设立独资公司,参与发展高端制造业、高新技术产业、现代服务业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。鼓励外资参与企业重组,引导域内企业到境外上市融资,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。
  (七)着力改善民生
 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。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和蛋奶工程。优化教育结构,整合教育资源,大力发展区域标准化高中,促进农村中小学合校并点。普及学前教育,发展职业教育,支持高等教育,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。加快职教园区建设,建成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一期工程,确保陕铁院等6所学校全面开工。加快发展特殊教育,关爱留守儿童,让所有青少年都能接受良好教育,健康成长。
 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。以建设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载体,全面落实中省促进就业的相关政策,大力开发公益岗位,开展就业援助,帮助城镇下岗失业人员、零就业家庭人员充分就业,引导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,确保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,下岗再就业1.56万人。积极推行“创业培训+小额担保贷款”联动机制,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.4亿元,完成就业培训1.2万人、创业培训5000人。认真执行最低工资标准,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。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,切实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。
 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。加快建设中心医院新院和中医医院门诊综合楼。推进县级医院和村级卫生室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,稳步提高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覆盖率。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,参合率稳定在90%以上。继续开展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和育龄妇女健康检查,实施母亲健康、优生促进、计生家庭创业三大工程,完成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任务,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。
 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。市级财政安排配套资金1.2亿元,专项用于社会保障工程提标扩面。提高补助标准,建立救助制度,确保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193元,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提高到2104元,城镇居民住院医疗保险费用报销比例达到50%以上。城镇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,新增城镇企业养老保险2万人,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到55万人以上。将人均年收入低于1196元的农村困难群众,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。继续为残疾人办好假肢配装、白内障复明等十件实事,建成市儿童福利院大楼。加快采煤沉陷区和地质灾害区危房综合治理,确保人民群众居住安全。
  (八)全力维护社会稳定
 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,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,高度重视青少年犯罪,严管网吧,严厉打击邪教、非法传销、黑恶势力及“两抢一盗”等各类犯罪。深入推进平安渭南建设,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。加强基层调解组织建设,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,深入开展领导干部“大接访”,妥善处理征地拆迁、企业改制、社会保障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,力争“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乡”。落实安全监管责任,加强安全生产管理,深入开展煤矿、非煤矿山、交通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和公共场所安全隐患治理,有效防止和减少各类事故发生。重视发挥工会、共青团、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,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,认真做好国防动员工作,重视和加强武警部队、民兵预备役建设,争创“双拥模范城”四连冠。加强应急指挥体系建设,完善气象预警、洪水灾害、地质灾害、防震减灾工作机制,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。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,强化行政执法,确保人民群众吃得放心、用得安心。
  (九)加强政府自身建设
  不断解放思想。切实加强干部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,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府机关。坚持用发展的思路、改革的办法,应对新情况,解决新问题,推进新发展。坚持以战略、创新、辩证的思维,准确研判发展趋势,大胆借鉴先进地区经验,充分激发并不断提高干部群众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、主动性和创造性,永葆加快发展的活力。
  坚持依法行政。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、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,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议案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。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、专家咨询、公示听证制度,务求政府决策科学民主,利于执行。完善市长热线、市长信箱办理机制,虚心听取网民的意见和建议。善待媒体,善用媒体,创造条件让人民评议政府、监督政府。加强民主法治建设,推进政务公开,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。坚持以民为本,更加自觉地把政策交给投资者,把方便留给创业者,在与人民群众共同推进发展中,凝聚人心、集聚力量。
  狠抓工作落实。大兴真抓实干、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,继续实行政府工作目标管理、重大事项领导包联责任制。政府班子率先垂范,量化任务,严格考核,问责问效。组织开展市直机关效能测评,民主考评百名科长,提升政府服务水平。加强政务督查与行政监察工作,建立督查倒逼和责任追究制度,以强有力的措施抓落实。巩固完善政府工作新闻发言人制度,及时公布重点工作进展情况。凡是政府做出的承诺,就一定要兑现,凡是对老百姓承诺的事项,就一定要办好。
  加强廉政建设。严格“收支两条线”管理,切实加强对财政预算资金使用的审计监督。牢固树立过“紧日子”思想,厉行勤俭节约,实行公用经费支出标准和经常性项目支出零增长,把更多的资金用到民生上。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,强化政府重大投资项目跟踪监督。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《准则》,前移审计、监察关口,健全教育、监督并重的预防惩治腐败体系,严格规范政府采购、土地出让、工程招标、产权交易等行为,努力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发生,以清廉的政风,赢取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。
  各位代表!渭南正阔步迈入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。时代的重托,人民的期盼,赋予我们奋勇前行的根本动力。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,立足新起点,开创新局面,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、科学发展、和谐发展而努力奋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