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,是我们振奋龙马精神、历经风雨彩虹的一年。一年来,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,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,在省委、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,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深化拓展“三个年”活动,持续做强县域经济、民营经济、开放型经济、数字经济。全年生产总值增长5.7%,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.3%,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.5%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.7%,全市经济呈现总体平稳、稳中向好的态势。
■工业总产值达到2013亿元、连续四年突破2000亿元
■全市科技型企业实现三年倍增,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32.6%、居全省第二
■科技型中小企业、高新技术企业和瞪羚企业分别突破1000家、400家和20家
■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50天、达到历史最好水平
■制造业投资增长47%、居全省第一
■全市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260万吨,连续五年稳居全省第一
■新增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,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数量全省第一
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4%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.5%、居全省第一
综合施策 经济运行向稳向好
418个市级重点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,热等静压西部技术中心等190个项目建成投产。基础设施投资、民间投资、工业投资分别增长36.4%、12%和19.8%。全市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落地16个,省域外招商引资项目达到347个,完成全年内资招引任务的105.7%。策划包装重大项目513个、总投资3130.6亿元。发行新增政府债券44.75亿元,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、“两重”“两新”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102个、资金17.9亿元。供应工业用地“标准地”3804亩,落实相关减税降费及退税13.05亿元。向民营企业发放贷款839.3亿元,各项贷款增速11.64%、居全省第二。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5.2万户、增长6.8%。
集群强链 发展后劲更加稳固
蒲城特莱晶等50个工业项目建成投产,秦电技术改造等17个技改项目建成完工。新增中联液压挖掘机等省级工业精品10个、大鹏航空等省级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18户。农田排水(碱)恢复保护工程三年清淤干支沟1342公里。全市全年接待旅游人数、旅游总花费分别增长10.1%和17.9%。大力提振消费,市县财政发放消费券2420万元,累计拉动消费60亿元以上。
守正创新 经济社会锐意进取
市属企业资产总额突破900亿元。省级概念验证中心、中试基地等平台实现“零突破”。石羊农科在新三板挂牌,上市后备企业达到31家、居全省第二。首届“一带一路”印刷包装产业发展大会成功举办。全市进出口总额实现26.9亿元、增长5.7%。富阎产业合作园区工业总产值增长160.3%。签订《新一轮渭南福州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》,苏陕产业合作到位资金32亿元。
建管并重 美丽渭南再展新颜
151个城建项目完成投资75.5亿元,渭河生态运动公园等29个海绵城市项目建成投用。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35个,打通“断头路”11条,新增停车位7391个、充电桩2759个。实施县城建设项目160个,县域经济增速高于全省经济增速0.7个百分点。统筹资金11.08亿元,实施乡村振兴项目882个,建成省级示范村72个、市级重点创建村105个。34.5万脱贫人口实现就业,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益50万元以上村达到247个。
坚守底线 生态底色更加厚实
《渭南市北部山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》《渭南市大荔沙苑保护条例》正式发布,治理历史遗留矿山2100亩,防沙治沙1.5万亩。完成营造林46.7万亩,林木覆盖率达到41%。国考控断面稳定达标,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1平方公里。国家新能源基地建成投运,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709万千瓦,居全省第二、关中第一,发电利用率达到98.5%。
提质扩面 群众福祉持续增强
全年财政民生支出478.7亿元,占财政支出的83.04%。新改建零工市场14个,城镇新增就业4.4万人。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8所,新增学位2.2万个。新改建镇(街道)养老服务中心31个,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获评全国优秀。举办各类文化惠民活动3万余场次,秦腔现代戏《根据地》荣获文化和旅游部“优秀剧目”奖。2024“丝绸之路·华山杯”渭南国际足球邀请赛等936项体育赛事圆满举办。
风险防范 发展基石更加牢固
全力保交楼、稳民生,完成“保交房”2.13万套、“保交楼”7021套、回迁安置房5001套。全年事故起数、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。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,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,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,社会大局和谐稳定。